最近,一位耄耋之年黄老先生感染了新冠病毒,由于他身患有慢阻肺,病情严重,双肺肺炎面积达40%,血氧饱和度仅为88%. 幸运是,他顺利入住了位于普陀区医院,并经过两周精心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最终成出院. 黄老先生及其家人对医护团队专业和关怀表示衷心感谢。普陀区医院是该区东部地区医疗中心,在疫情期间如何保障社区居民健康和预重症疾病成为了重要任务.
在新冠疫情爆发后,普陀区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量急剧增加. 为了应对这一,医院采取了多项措施,克服了人员减少困境,并不断优化流程、扩大容量,实现与上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缝对接,为该区居民(尤其是老年患者)筑起了健康屏障。
随着就诊人数激增,普陀区医院迎来了就诊高峰期. 医务科负责人张涛告诉记者,急诊均接诊人数超过1000人次,是平时3-4倍;发热门诊均接诊300余人次,是平时10倍;每天有70-80辆救护车接踵而至,分诊管理系统医疗压力非常大. 为了应对迅猛增长疫情,医院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 早在去年底,医院就准备好了一个病区,可以随时转换为重症病房,增加了数十张重症床位. 原只有30个位子输液室也迅速扩容至100个位子,以满足每天600-700人次输液需求. 张涛直言:“周围社区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因此前来就诊多是患有基疾病老年人,他们症状不仅仅是肺炎,还可能合并其他并发症,救治难度较大. ”
为了能够尽快收治患者,医院不仅扩容升级,还优化了流程,以最快速度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在高峰期初期,医院加强了24小时医护值班,保证急诊畅通。应急快速处置通道将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分别收治到相应病房,全力保障患者医疗救治。此外,医院与普陀区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紧密联系,并与第十医院合作进行重症会诊. 第十医院副院长李颖川教授定期参加疑难杂症重症会诊,并提供相关意见。截至目前,已有三例疑难杂症病例经过会诊后得到及时救治,病情得到了好转。同时,对于病情相对稳定急诊患者,医护人员也会及时引导他们转诊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充分利用有限医疗资源,实现分级诊疗,更好地救治更多人.
普陀区医院以其高效医疗团队和优质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面健康保障. 在疫情期间,他们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提高医疗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及时救治. 黄老先生和他家人就是普陀区医院受益者之一,他们由衷地感激并赞扬医护团队付出和关怀. 正是这样团队精神和努力,分诊管理系统才能够在疫情期间保障社区居民健康安全. 。